幾十年來,美國數十家與歐洲數百家航空公司不是破產就是被收購,瑞安航空卻成功克服這些困難,安然無恙。
最直接的因素就是2014年時印度已經與中國就此議題上互通聲氣。但從尼泊爾國會下議院在5月27日因顧及印度態度而擱置了國徽地圖(註)的修憲案,到了6月13日無異議通過並送交上議院審定的作為來看,印度的態度顯然已不是尼泊爾考量的範圍了。
表示無辜:印度指責中國煽動如今印度開始將尼泊爾的所作所為歸咎給中國,認為中國是這一切的幕後元兇。內外因素綜合起來,炒作領土議題來幫民調止血,也是合情合理了。沒有人願意真正地解決問題,過去反而更像是拿談判作為藉口,大國安撫小國,小國安撫國民。Photo Credit: Reuters / 達志影像袖手旁觀:中國不多的戲份而印度現在不斷強調中國在此次事件中的角色,是合理的嗎?筆者認為雖然中國有一定角色,但沒有想像中的大。有爭議的地方之處主要有二,一是一處位於尼泊爾西北部且是尼泊爾、印度、中國三方交會之處,由卡拉攀尼(Kalapani)以及周邊的里普列克山谷(Lipulekh Pass)、林皮亞杜拉地區(Limpiyadhura)共同組成的狹長地帶。
實際上,印度與尼泊爾兩國已經就這塊土地談判多年。直到今日,尼泊爾每天新增確診病例仍在三位數以上,政府的抗疫不力以及總理對於財政不透明的問題,始終避重就輕,都在挑戰著人民忍耐的極限。南朝醫生主張懷孕7個月服用以丹參、人參、當歸等調製的「丹參膏」,幫助順產。
中國四川大足寶頂山的石刻,相傳由宋代僧人趙智鳳鑿建。想生兒子,就多看雄雞虎豹、耍刀弄劍。這些女性助產者一人站在產婦背後,環抱撐住她的腋下,讓產婦能安心倚靠。此外,從唐代以前的文獻看來,床高可達數尺(一尺約23公分),南朝便曾有孕婦想流掉孩子,「自床投地」無數次。
古代醫方記載的不只草藥、針灸,還有今日看來的迷信偏方。古時生活不如現代優渥、方便,上網採購24小時送到家,床榻等家具遠比今日珍貴,若被大量血水浸透就報廢了。
然而,生產是窮盡氣力的生死馬拉松,蹲踞垂直的姿勢好施力,卻很難支撐十數個小時。(圖片來源|《馬王堆醫書考注》禹藏埋胞圖) 隋唐開始出現「十二月圖」,把各月坐草、產帳、埋胞等需要注意的方位整併在一起。」但面對分娩的緊張時刻,1500年前,中國古代婦女臨盆時不躺床上,幫助產婦安心生產的也不是醫生。何時開始發力?現代醫療用「開幾指」為標準,古代判斷依據則是「有多痛」。
地上會鋪草堆或獸皮,一方面避免嬰兒落地受傷,另方面也防止血水弄髒屋舍,觸忌犯神。到宋代,懷孕7月服用滑胎藥的說法,就不再流傳了。須等到產婦痛得不得了「腹痛連腰脊」,代表已接近臨盆,才能開始下地坐草使勁。」產婦躺臥床鋪,產婆不停掀開厚被檢查。
古人相信胞衣(胎盤)與嬰兒相互聯繫,必須妥善埋藏。古人以產婦為中心,由女性助產者環繞支持,度過生死大關。
醫書中便出現「產圖」,正月、二月、三月⋯⋯,讓產家根據分娩當月的產圖,準備生孩子的每個步驟歷程。要生女兒,不妨戴耳飾、串珠子,玉佩響叮噹。
馬王堆出土文物中便有「禹藏」圖,指示不同生產月份埋放胞衣的方向。」小孩的品質,成為評斷孕婦言行舉止的判準。設身處地試想,對大腹便便的孕婦和協力抱腰的產婆們來說,躺在高床上生產,恐怕不是最佳選擇。在性別化身體觀的基礎上,漸漸趨向一致標準,奠定了中國婦產醫學在宋代獨立成科。從漢朝起,醫學對女性身體的照護明顯聚焦在「生育」,懷胎、分娩、產後,都有調養建議與禁忌規範。當然,物質條件也可能需納入考量。
養胎有大吉,自然也有大忌。唐代孫思邈採用了徐之才的說法。
過早用力,很可能體力不濟。誰說古人和我們差很大?今日人們習以為常的「胎教」,一千多年前就已被寫入醫方,存在古人的生活世界了。
李貞德提到,「這些養胎之道貌似不『科學』,其實反映了中國『氣的身體觀』。外在醜惡或美善的人事物,其形、其氣會通過母親身體,影響胎兒
《研之有物》專訪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李貞德研究員,穿越時空,看看古代婦科醫學如何建構女人安胎、養胎、分娩的歷程,從中窺見身體與醫療的性別觀。中國經脈觀於漢朝後確立,醫書也會提到懷胎逐月須避免的扎針穴位,以免不慎流產。產房的位置並不是隨心所欲,而要按照生產月份配合方位,趨吉避凶,以期順利平安。但北齊徐之才卻說「丹參膏」太過滑利,應該到10月再吃。
以前,生產還要看方位 從安胎、養胎到胎教,都是為了讓產婦不只好生,而且生得好——「求孕、求男、求好男」,畢其功於一役。其中,「臨產受苦恩」石像生動呈現古代婦女的生產場景,產婦以直立體位臨盆,助產者一人在背後抱腰,一人在前面準備接生。
要生女兒,不妨戴耳飾、串珠子,玉佩響叮噹。然而,生產是窮盡氣力的生死馬拉松,蹲踞垂直的姿勢好施力,卻很難支撐十數個小時。
」 當時的人以「氣」理解世界,天地蘊含氣、人也以氣為生,氣在萬物自然間流通,與我們的身體相互感應。過早用力,很可能體力不濟。
誰說古人和我們差很大?今日人們習以為常的「胎教」,一千多年前就已被寫入醫方,存在古人的生活世界了。養胎有大吉,自然也有大忌。採訪編輯:劉芝吟|美術編輯:林洵安 臺灣有句俗諺:「生得過,雞酒香。」但面對分娩的緊張時刻,1500年前,中國古代婦女臨盆時不躺床上,幫助產婦安心生產的也不是醫生。
」 這一整套時間、方位相應的吉凶論,背後同樣蘊含著天人感應觀,時間、空間、人彼此相互影響。媽媽心裡苦,古今皆同啊。
於是,便有士人這麼說:「諸生子有癡疵醜惡者,其名皆在其母。古代醫方記載的不只草藥、針灸,還有今日看來的迷信偏方。
」從南北朝醫家的這段話就能看出,女人分娩不僅性命攸關,而且是離開床榻、下地蹲坐著生產。當然,物質條件也可能需納入考量。
评论留言